为何拖着小履带的瓦力让人心生萌意,液态机器人终结者T-1000令人毛骨悚然,《人工智能》的机器孩子大卫却能唤起观众由衷的同情和感触?
为何横行纽约的纳粹大机器人能提供某种审美快感,但当他们缩小到人类尺寸并披上人皮化身《西部世界》的枪手,就成了人人恐惧的大反派,而更先进的终结者T-800却能赢得观众的喜爱、崇敬和泪水呢?
同样是机器人,待遇差别咋就这么大捏?要回答这个问题,必须请出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,他在1970年提出的恐怖谷理论,有助于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。该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,当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和动作上逐渐接近时,人类对之的正面情感会逐步攀升,但当它与人类相像超过一定程度,比如70%时,这份情感会骤然下降,哪怕它与人类的一点点的差别都会被放大,显得极其刺眼可怖,让人心生强烈的恐惧。但当它持续“进化”,与人的相似度继续上升时,人类的反应就会由负转正,对之滋生出同胞般的移情。通过图表,可以对其效果变化一目了然。
恐怖谷理论的曲线图。
森昌弘的理论依据是,对于那些不够“拟人”的机器人,人类会自然而然将之当做“机器”对待,但当它们展现出大量逼真的人类特征时,我们的潜意识会将之视作人类的一员,于是那些非人类特征就变得格外显眼,令我们产生“这个‘人’好怪异,好可怕”的感觉。此外,我们深知自己为何对病患、尸体、畸形人等产生厌恶和惊恐,却很难弄明白为何对类人机器人存在同样的感受,所谓未知的东西最恐怖,两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,放大了这份惊悚效果。
恐怖谷理论的存在,使许多视觉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会加上这一层考量,或谨慎避免,或巧妙利用。著名的皮克斯深谙这一原理,动画师制作《怪物公司》的人类小女孩,故意加上许多卡通元素,使其偏离“像人”的轨道,出落得伶俐可爱;而对于《玩具总动员3》的“巨大”婴儿,他们就赋予其酷似真人的种种面部特征,使得婴儿现身俯视众玩具的场景犹如哥斯拉降临城市般恐怖感十足。动画片角色若要从外貌上逼近真人,非得像《丁丁历险记》一样采取动作捕捉,才不至于坠入恐怖谷,否则如《最终幻想》,即使技术已经达标,也仍需保留动画角色的那份虚拟感。
[from 方聿南 http://www.guokr.com/article/141712/]
评论